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商
杂志订阅
投稿咨询

《中国招标》三十年 翰墨留香续新篇

2022年06月10日 作者:张泽明 打印 收藏

  年龄增长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很有切肤之痛的事情,譬如你三十岁了,社会对你的评价标准就是已届而立之年,说话做事都要稳当一些,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预期。即便你再觉得自己青春年少,任性的空间却已小了不少。因为社会对三十岁人的定位,不仅是要在行业内承担“当打之年”的“主力”角色,恐怕还有不能向中年油腻发展的深深期许。三十岁,于人如此,于一本刊物亦如是。

  时光倏忽而过,《中国招标》竟然不知不觉创刊三十年了。作为读者,即便我们觉得这本杂志依然年轻,依然有活力,却也不由自主地要在三十周年这个当口,回忆与杂志交集的点滴,丈量杂志与逝去时光的距离,咂摸杂志正在出版的不凡况味,憧憬杂志未来的发展。

  初识《中国招标》这本杂志,还是在周刊社时期。当时确实有一种好奇,这本刊物在素材选择上是如何“择菜备料”,才能顶得住一周一刊的出版压力?

  拿到刊物,谜团解开。杂志封面装帧可谓精美,但杂志定位确实与一般招标理论刊物有所不同。招标投标与政府采购类的主流杂志,一般主要聚焦在招标采购理论与实务讨论、政策法规的及时宣贯,而当时《中国招标》周刊则另辟蹊径,主打做业内企业的展示平台。定位不同则“择材迥异”,所以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周刊时期的《中国招标》更多的是提供了行业媒体发展的一种不同“玩法”。

  时间来到2020年,杂志改版正式迈入“月刊时代”。《中国招标》杂志转向深耕专业领域,定位于做专业知识服务的供应商。

  一句印度谚语说得好:“请慢一点走,等一等灵魂。”杂志出版的节奏慢下来,内容至上的灵魂自然得以充满其间。从版面上看,杂志由64页增加到了近200页,份量变得沉甸甸的。从装帧上看,杂志版面设计偏向素雅大气,纸张洁白有弹性,质量上乘,昭示着办刊人的严肃与认真。从内容上看,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讨论大大增加,既包含专家学者的讨论,也包括专业人士的解读,还分享了一线操作人员的经验总结,思想容量更加蔚为大观。

  也正是在杂志的月刊时代,我有幸在杂志上有比较深入的理论研讨文章发表,同编辑部的各位同仁也有更深入的沟通。专业、严谨与高要求,是编辑同志们传递出的办刊气质。择刊如择友,选择《中国招标》就是选择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每一期精美纸刊的背后,都有提供专业知识服务的办刊素养在涌动,有多登精品文章的办刊热情在凝结,更有诸多来自不同视角的专业观点在集聚。选择了《中国招标》,就是选择了一个业内人专业观点碰撞的靠谱平台,选择了招标采购人为推动行业发展贡献的真知灼见,也是选择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灵归宿,我想这应该是不少热心读者的共同感受吧。

  同样值得肯定的,还有杂志社在宣传上的“书话同源”。也就是说,杂志社不但侧重于媒体观点的形成与分享,也在同步进行更加直接的招标投标专业知识,这可以从线下专业培训中体现出来。内容为王与自我营销,构成招标采购权威媒体运营的一体两翼,《中国招标》杂志社一直在自我迭代。

  自媒体时代,信息在网络上严重过剩,严肃媒体的专业内容反倒成为稀缺品,人们对于准确信息与专业内容的渴求因而也更为高涨。在招标采购专业细分媒体领域,高端专业内容的相对缺乏与专业知识的受众渴求反差,同样也不同程度存在着。简言之,招标采购专业媒体领域依然是竞争的蓝海,媒体品牌塑造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阶段。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读书而不写书是一种逃避责任,你有责任写出这些见解,你是人类知识上的债务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中国招标》为代表的专业刊物与专业媒体人们,无论是从现实经营角度出发,还是从理想理念发轫,办好专业媒体的责任与所承担的期许都十分沉重。期待在《中国招标》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持续奉献令人唇齿留香的专业内容、令人耳目一新的专业意见与令人醍醐灌顶的专业培训,让《中国招标》成为持续输出招标采购专业信息的大本营,让这份“中”字头刊物的名片更加闪亮,也让招标采购行业的翰墨文脉“居高声自远,花香不借风”。

责编:彭淑荣
京ICP备16068661号-3 ©CopyRight 2018-2024 《中国招标》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