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招标投标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的首要价值选择

2019年01月18日 打印 收藏

  建设工程具有显著的公共性,使得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司法对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主要通过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来实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建设工程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指导下级法院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首要价值选择。

□文/武文卿

  为正确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建设工程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指导下级法院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首要价值选择。

  保障建设工程质量

  民一庭负责人指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特殊性,在于建设工程的最终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往往不是发包人、承包人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当事人,而是购房人或者其他不特定的社会主体。

  建设工程具有显著的公共性,使得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司法对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主要通过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来实现。

微信图片_20190118112409.jpg

  制定《解释》过程中,考虑到多重价值取向,包括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利益、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等。

  其中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始终位居第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建设工程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指导下级法院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首要价值选择。因此,保障建设工程质量这一精神,贯穿于整个《解释》的始终。

  例如:《解释》坚决维护招标投标市场秩序,明确建设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实质性内容,不允许招标人和中标人任意变更中标合同;规定建设工程质量合格是承包人行使优先受偿权的先决条件;规定在借用资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况下,出借方与借用方对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等因出借资质造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等。

  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之一。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亿人中,建筑业吸纳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比例18.9%。但建筑市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机制缺失,导致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较为突出,农民工“讨薪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解释》在特定情况下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目的就是要打通保护农民工等建筑工人权益的通道,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工权益提供强有力司法保护,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解释》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主要体现为:发包人与承包人约定放弃或者限制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损害建筑工人利益;继续加强对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规定发包人在欠付建设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实际施工人有权向发包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等。

  保护建筑领域民营企业

  民一庭负责人认为,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民营经济较为集中的行业。《解释》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保护广大民营建筑企业权益。

  实践中有的发包人拖延支付建设工程价款,承包人起诉请求发包人支付建设工程价款后,发包人又以质量不符合约定等为由,企图继续拖欠工程价款。

  《解释》第7条规定:发包人就承包人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修理、返工、改建的合理费用等损失提出反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换言之,发包人仅提出抗辩、未提出反诉的,人民法院不应支持,应告知其提出反诉或者另诉解决,以保障承包人及时获得建设工程价款。

  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对保护建筑施工企业意义重大。司法实践中,对承包人的利润是否可优先受偿的问题存在争议。鉴于建筑行业的薄利性,《解释》第21条将承包人的利润纳入优先受偿范围。

微信图片_20190118112414_副本.jpg

  建筑市场上,很多民营建筑企业由于资质管理等原因不能直接承包工程,但又是实际进行建设工程施工的人,其权利缺乏合同保障。《解释》在《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的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在查明发包人欠付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建设工程价款数额的基础上,判决发包人在欠付建设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克服了司法实践中有的涉及发包人向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的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

  《解释》还对承包人工程质量保证金返还请求权、实际施工人对发包人的代位诉讼权等问题作了规定,为建筑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为民营建筑企业权益提供全方位司法保护。

  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与诚信

  民一庭负责人坦承,建设工程领域对于招标投标等方面的规定较为严格,为规避这些规定,建筑市场上存在着围标串标、明招暗定、“黑白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影响建设工程质量。

  为坚决维护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市场秩序,《解释》第1条规定:

  招标人和中标人另行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范围、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工程价款等实质性内容,与中标合同不一致,应当以中标合同确定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准。

  招标人和中标人在中标合同之外就以明显高于市场价格购买承建房产、无偿建设住房配套设施等方式变相降低工程价款的行为,属于背离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订立合同的行为,该行为无效。

  《解释》第9条规定:发包人将依法不属于必须招标的建设工程进行招标后,又与承包人另行订立背离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仍应以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建设工程价款的依据,除非客观情况发生了在招标投标时难以预见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解释》第10条确定的这一条款,即当事人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只要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的记载不一致,就应当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作为结算建设工程价款的依据,从而彻底杜绝“黑白合同”、明招暗定的弊端。

  《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发包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规划审批手续的,其与承包人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发包人在起诉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规划审批手续的除外。

  该条第2款又规定:发包人能够办理审批手续而未办理,并以未办理审批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民一庭负责人强调,最高人民法院希望通过这条解释逐步树立一项裁判规则,即任何人不能以不诚信行为而获利。人民法院保护善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绝不允许任何当事人谋取不当利益!

  《解释》制定的过程和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解释》起草工作,早在2012年就启动立项,于当年拟出征求意见稿,并先后到北京、河北、云南、江苏等地调研。

  2017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书面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国务院法制办、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意见,并通过住建部、中国建筑业协会向有关专业人士征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1000余条。对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对《解释》条文修改完善。

微信图片_20190118112417.jpg

  《解释》起草中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尊重立法精神与坚持问题导向相统一。二是重视弱者权利保护与注重各方利益平衡相统一。三是着力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行业长远发展相统一。四是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统一。

  《解释》出台的背景

  民一庭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工作,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了大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针对司法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一)》),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一)》施行14年来,建筑市场发生很大变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领域的司法解释,指导全国法院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适应建筑业投资经营方式和监管政策变化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78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为139亿元,占GDP的比重3.8%。到2017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5689亿元,年均增速16.6%,占GDP的比重达6.7%。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都离不开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优化、放宽资质资格管理。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大幅度提高必须招标工程的金额。

  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试点取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制度,对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试行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

  2018年9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修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决定》,删除该办法第47条第1款中的“订立书面合同后7日内,中标人应当将合同送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规定。

  在经营方式和管理政策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并无变化,如何做好二者衔接,需要进一步发挥司法智慧,提出司法方案。

  《解释》制定施行的必要性

  制定《解释》是应对建设工程施工纠纷案件司法审判面临挑战的客观要求。《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一)》施行14年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和涉案标的额双双大幅上升,新类型案件、新问题不断涌现,为统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裁判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7年,全国法院审理一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10.29万件;2018年,全国法院审理一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11.32万件。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行期间长、影响因素多、涉及的管理性规定多,实践中违法建筑、明招暗定、“黑白合同”、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突出,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难度很大。

  诉讼中的合同效力问题、鉴定问题、损失赔偿问题、优先权行使条件问题、实际施工人权利保护问题等缺乏统一裁判规则。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劳动争议纠纷、执行异议之诉纠纷等相互交织,处理难度增大。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亟需统一裁判标准。

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