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招标投标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扩大内需 基建投资补短板

2018年08月16日 打印 收藏

  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加强重大项目储备,重点是与最终需求非常贴近补短板、强弱项、优化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等领域。既扩大了有效投资需求,也满足了消费需求,因而可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和新的债务问题。

□文/武文卿

  2018年8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经济发展情况”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丛亮在回答日本共同社记者“为扩大内需,再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可能对结构性改革会带来负面影响,怎样解决如地方政府债务可能再次增加、银行贷款不良率可能会上升”问题时表示,补短板是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一为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二为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三为进一步巩固民间投资向好势头。

  着力解决在建项目资金需求

  【着力解决在建项目、特别是确实需要的一些在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快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动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收效,对于整个杠杆水平和债务水平缓解还是有好处的。】

  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可能会有增加债务或者增加杠杆问题,可是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整个在建项目就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损失也会更大。

  国家着力解决在建项目、特别是确实需要的一些在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快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动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收效,对于整个杠杆水平和债务水平缓解还是有好处的。

  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加强重大项目储备,重点是在补短板、强弱项、优化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等领域,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

  所说的“短板”和“弱项”,如技术领域、民生领域的一些短板,实际上与最终需求非常贴近,既扩大了有效投资需求,也满足了消费需求,因而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不会产生新的产能过剩和新的债务问题。

  巩固民间投资向好势头,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使民间资本能够参与进来,有利于降低整个政府的债务负担和债务率。

  结构性去杠杆

  【去杠杆是2016年以来的一项重点任务,当时中国的杠杆率比较高。现在去杠杆是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结构性去杠杆。】

  当路透社记者质疑“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包括更多的信贷投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影响去杠杆进程、增加新的债务风险”时丛亮明确,去杠杆是2016年以来的重点任务,当时中国的杠杆率比较高。现在去杠杆是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结构性去杠杆。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委一直在会同有关部门牵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一为推动市场化债转股,二为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三为扎实推进国有企业降杠杆。

  推动市场化债转股,杠杆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债权和股权的比例关系不合理。通过市场化债转股优选企业、优选资产,帮助有发展前景的高负债优质企业降杠杆、减负债、促改革。

  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通过依法破产等方式,推动低效无效供给企业退出市场,尽快祛除坏杠杆,盘活存量资产和资源,优化资金的配置。国有企业是结构性去杠杆的重点,按照全面覆盖、标本兼治的原则,扎实推进国有企业降杠杆,强化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近五年我国经济在多数年份外需的实际拉动是负的,主要都依靠内需保持较快发展,使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2013年到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02.3%、95.7%、101.3%、109.6%和90.9%。】

  对于国广记者“有分析认为扩大内需将成为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为进一步激发潜力将出台哪些措施”的询问丛亮指出,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是我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尽管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很重要,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市场。

  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在依靠内需。2013年到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02.3%、95.7%、101.3%、109.6%和90.9%,也就是说近5年我国经济在多数年份外需的实际拉动为负,主要依靠内需保持了较快发展,使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

  要把加快结构调整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潜力,积极做好扩大内需相关工作:一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二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增加相应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不一定是要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切切实实补短板,就如有一些路网不通的地方,公路都已经修成,而之间的连接不够;再如一些民生基础设施,像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也多有短板可补。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增加相应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消费增长一方面可能受制于收入,另一方面可能受制于供给。一些中高端的供给确实跟不上,特别是一些服务领域的供给,在这方面也是所谓的“一举两得”,既通过投资增加了中高端供给,又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要,形成整个经济才能够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特别要把握好政策推进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精细化、综合性衡量投入和效益,坚决杜绝新的潜在风险,有效防止可能形成新的地方政府债务或者隐性债务。

  补短板 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补短板力度,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

  丛亮就“下半年经济如何更好地协调‘稳’、‘进’、‘变’的关系,GDP、汇率、房地产等方面的稳定如何平衡、怎么样确保实现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等问题与《经济日报》记者互动时强调,

  2018年以来经济总体稳中向好,稳中有变。世界经济贸易仍在复苏,由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特别是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可能弱化,整个世界金融市场出现波动,经贸摩擦也会对我国产生些负面影响。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曾多次面临严峻考验,不是一次外部冲击就能轻易打垮的。

  2018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在推出一批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的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的问题,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有力,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中性,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避免政策的负面效应叠加。

  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补短板力度,像一些路网建设,很多高速公路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够,实际上路网之间互通之后,整个城网效应提高之后,交通基础设施的流畅性和通畅性就会提高很多。

  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打通去产能的一些制度阻梗,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增值税税率效应会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

  防风险 深化“放管服”

  【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继续推出一批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

  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的时机,松紧搭配。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继续推出一批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是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落实扩大开放和放宽市场准入等重大举措,像上半年已经公布的两个负面清单,下半年要抓紧落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保护好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的问题,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的民生支出,强化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经济“形稳”、“质优”、“势好”

  【当前经济发展“形稳”、“质优”、“势好”,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环境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进展。】

  据介绍,2018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环境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进展。

  丛亮用“形稳”、“质优”、“势好”三个关键词概括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所谓“形稳”,就是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大盘”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在6.7—6.9%的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就业基本稳定,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所谓“质优”,就是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快速成长。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明显快于整体工业。

  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比2017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均有所改善。

  三是要素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彰显。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贡献增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国日均新设企业1.81万户。与此同时,城乡区域结构也更趋协调,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培育,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伴随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改善,居民、企业、政府三部门收入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这几个数据显示经济效益是较好的。

  所谓“势好”就是整个经济趋势保持了一个稳中向好的态势。上半年既保持了“稳”,也实现了“进”,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人物专访